太空大戏台: 黄汉明

介绍

上海大田秀则画廊荣幸地呈现出生于新加坡、现居柏林的艺术家黄汉明的个展“太空大戏台”。这是他在上海的首次个展,也是其继新加坡和东京个展后,第三次在大田秀则画廊的亮相。黄汉明以其融合行为、影像、装置和摄影跨学科实践而闻名,并从世界电影、音乐、电视、中国戏剧在舞台和银幕上的历史以及未来和科幻小说的概念中汲取灵感。在黄汉明的许多作品中,他扮演所有角色,挑战观众对社会结构、身份和性别的重新想象,并推动电影语言的可能性。当地观众或许还记得他2015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那场令人难忘的个展《黄汉明:明年》。

 

本次展览中的影像作品首次展出于2022年新加坡美术馆委任制作的大型户外装置作品《太空大戏台》(Wayang Spaceship)。此处的“哇扬”(Wayang)指的是中国街头戏剧,通常在新加坡用临时搭建的木制舞台进行表演。在一个暗意着新加坡通过贸易和移民发展的历史的港口旁,黄汉明搭建了一座用镜面反光材料制成的哇扬舞台。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粤剧片段与科幻电影相融合的影像作品是布景式装置的核心。影片的主角是一位文武生(粤剧独有的一种能文能武的生角行当)——黄汉明的另一个自我——在“粤剧科幻电影”的混合配乐中,在闪烁的霓虹灯光的衬托下,乘坐“哇扬飞船”踏上了穿越时间、空间和性别的旅程。在上海大田秀则画廊,黄汉明将画廊的立面改造成霓虹灯传送门,引导观众进入“哇扬飞船”的世界。

 

在展厅中,观众将通过一系列摄影拼贴作品进入一个由哇扬英雄和演员组成的猜测空间。艺术家黄汉明从现存的大量闽南、潮州和广东哇扬演员的照片中,挑选一群男女文武生,将他们带入再利用同时期苏联科幻小说杂志所创造的未来主义场景中,并用多层的水墨画和双色向滤光膜碎片加以点缀。随后,这些拼贴画被重新拍摄以达到特殊的色彩效果,就像“用光作画”一样,这是闪光灯从不同角度反射到双色向滤光膜上所形成的。

 

这些放大的构图带领观众进行视觉探险,让人想起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以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1972)中的画面,特别是对异世界环境和维度的描绘上,只不过在这里,冷战文化争论的另一种视角被提出。穿越时空的哇扬演员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在一个多维、离散、未来主义的戏剧中,主张了自身在传统、技术和性别交叉点的立场。

 

展厅的别处,还可以找到宇宙女孩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是在由香港 Para Site 2014年委任拍摄的影像作品《世界上的窗户(第一部分)》的外景地一起拍摄的。场景取自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1972),艺术家在粤剧粤曲《昭君出塞》(1956)的配乐中缓慢地在飞船中移动。

 

由于艺术家的根源在新加坡和中国,摄影拼贴系列和“哇扬飞船”是其对“南洋风格”的多层次重新诠释,在非线性的时间建构中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在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中连接过去和未来。上世纪90年代,黄汉明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国画系就读时,开始研究和记录中国传统街头戏剧的后台世界,并于1995年在电力站(The Substation)举办了他在新加坡的首次个展《Wayang Sayang》。《Wayang Sayang》也是艺术家1993年在Jubilee剧院演出的获奖短剧的剧名,讲述了一位年迈的哇扬女演员对生活和艺术的挣扎。黄汉明随后移居伦敦,就读于斯莱德美术学院,后来前往柏林,创作了一系列以世界电影中的多重角色扮演为特色的作品,这些角色通常由艺术家本人扮演,通过表演、语言、种族、性别和国籍来探索身份的构建。2009年,他在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上的个人展览《一世模仿》获得大会评审的特别奖。从2010年起,黄汉明开始定期前往中国香港和华南地区,这激发了他对粤剧电影史的兴趣,并持续探索散居海外的华南人身份认同与中国和好莱坞电影史之间的跨国联系。

 

黄汉明的作品《上海科幻戏曲的舞台布景设计》也将作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的持续项目讲———堂的一部分进行展出。